摘要:近年来,全国范围内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但情况复杂,违法与犯罪交织,而且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许多事件并未进入司法程序追求实施暴力者的法律责任,而且当前环境中缺少此类事件的统一报告和统计规范,导致非常难以了解我国校园暴力的真实情况。实施校园暴力的未成年人中有六成已满十六周岁,也就是高中生较多。针对校园暴力,学校、政府、社会都要行动起来,保护未成年人安全。
关键词:校园暴力;成因;法律防范
一、校园暴力成因
1.家庭因素。经过对实施校园暴力学生的统计发现,家庭结构缺失(单亲家庭)与学生实施率暴力率成正比,经此分析,由于幼年时期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导致学生性格孤僻、价值观念缺失、遇事冲动等,也即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在青少年犯罪的案件中,父母离异导致的犯罪率是非离异家庭的近五倍。另外,当代许多青少年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对他们的溺爱,使他们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所以在处理与同学间关系时发生一点不愉快就会大打出手;还有一部分学生本身就生长在家庭暴力的环境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使他们形成粗暴、蛮横的性格特征,逆反心理比一般青少年要强,容易将心中的不快发泄到同学身上。家庭教育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因素也不能忽略,尤其是幼年时期的家庭教育,会对孩子的一生形成非常深刻的影响。有研究显示,青少年犯罪率与家庭经济状况也成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家庭因素的复杂性间接导致了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2.社会因素。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上流行着急功近利的风气,而且许多不良价值观充斥着本应是文化长廊的校园,校园中学生非常容易受到不良诱惑的影响,步入游戏厅、网吧等一些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沾染诸多歪风邪气。互联网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危害程度也非常大,特别是传播淫秽色情、暴力等信息的网站,法律层面约束的缺失也加重了此类因素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3.学生因素。青少年心理和生理上的不成熟,使他们在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问题时容易“一概而论”,动辄大打出手,自身控制能力不强、交友不慎、心理孤僻等特点都会他们产生过激情绪。
二、校园暴力特点
1.突发性。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往往是施暴学生“一时兴起”,通常由学生之间的矛盾,诸如过激言辞、举止等诱发,校园类抢劫事件的发生则是由于学生畸形追求高标准的物质消费,而自身财力又有限制所导致,多为一次性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具备规律性。2.暴力性。校园暴力的暴力性、对被害学生的危害性极强,这主要是由于施暴者实施暴力时不计后果、冲动等所导致,严重威胁了校园安全,危害到了学生的切身利益。
三、校园暴力法律防范措施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严格执法,特别是针对前青少年安全的立法防范,校园暴力应在法律条文中有所体现,以此来约束施暴学生的不当行为,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总体上讲,校园暴力是社会问题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影射,校园本应是最安全的地方,为此必须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有针对性的防范和约束,充分保障青少年群体的权益,而法律仅仅是手段,关键还要在于提高青少年群体的素质和法律意识。2.学校组织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能力。校园暴力一般发生在校园内部或周边,所以学校要加强校园的安保工作,利用工作人员、监控摄像等实现对校园的全方位监控,严厉打击校园内的暴力事件。另外,学校要定期开展相关知识讲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营造团结、友爱的校园学习气氛,将校园暴力的氛围扼杀在摇篮之中。学校还可利用心理辅导室等组织机构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法律宣传,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法律知识讲座,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法律水平,有针对性地解决校园暴力问题。3.学生自身学会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安全。当自身受到校园暴力的威胁或者发现校园暴力事件时,学生首先要向学校、警方通告相关情况,学会运用法律手段解决校园暴力问题,而不是“私了”或者“以暴制暴”,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法律宣传活动,学习法律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4.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更要关心他们的心理状况、价值取向,当发现孩子情绪低落时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教导孩子尊重师长、与同学团结互助、珍爱生命,做孩子的人生导师。四、结语校园安全问题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校园暴力要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解决校园问题也要学校、家庭、社会联手,共同寻求法律与青少年问题的契合点,通过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保护未成年人安全,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文章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网址: http://www.cfxyxbzzs.cn/zonghexinwen/2020/0709/364.html
上一篇:关于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论文
下一篇:春节亲戚总爱「灵魂拷问」,这是怎么了?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投稿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版面费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论文发表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