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讲坛
2008年8月31日,赤峰市委宣传部特别邀请余秋雨先生来我市就中华文明与赤峰文化作专题讲座。本文根据余秋雨先生讲座整理而成。
钱荣旭:第三届红山文化节在昨天晚上隆重开幕,这次文化节的又一重头大戏现在隆重开场。那就是我们十分荣幸地邀请到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教授到赤峰为我们做专场学术报告。余教授的学识、知名度以及他丰硕的学术成果和文学作品成就,大家都已经十分清楚,因为我们安排的1100张票在三天前就抢售一空。在这里,我不想占用更多的时间向大家介绍余教授。余秋雨教授今天为我们演讲的主题是:红山文化、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下面,就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余教授做报告。
余秋雨:各位赤峰市的领导和前来听讲的朋友,还有参加草原文化节和红山文化节的外地朋友,大家上午好!我非常荣幸,终于来到了我学术研究永远避不开的一个地方——赤峰。尽管是第一次来赤峰,但是我确实一直把红山文化挂在嘴上,记得这些年我在美国纽约大学、耶鲁大学和美国国会图书馆讲中国文化史的时候,开头不久就会讲到红山文化。尽管我没有来过红山,但我看了很多论文,看了很多照片,看了很多研究资料,所以红山文化一直是我研究中国文化的话题,也是我向世界各地传播中国文化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今天讲的问题,主要分两个方面,第一部分是稍稍学术化一点的话题,第二部分主要是面对和学术可能有一点距离的听众。所以,今天我讲的整个题目是中华文化的两种起点,两种类型的起点。
我现在讲第一部分,就是中华文化的起点性问题,这个问题讲的要大一点,因为我们在座的有好多红山文化专家学者,他们的论文我看了很多,所以我不能在这非常详细地讲我研究不太多的红山文化,以免班门弄斧。那么我想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从宏观的意义上、在更大的范围内,来讲一讲红山所在的赤峰地区所拥有的文化之重要性。
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起点性文化。我不仅仅是在赤峰这样讲,在全中国、全世界都这样讲。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刚刚举行过奥运会,全世界都目睹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灿烂的历史和精彩的现实。在讲到灿烂历史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想到一点,就是我们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那么四大文明是哪四大文明,大家都知道,但是我必须要讲一讲,这样才会让我们进入到对红山文化的宏观理解。四大文明我们一般说起来首先是巴比伦文明,就是现在伊拉克的所在地;其次是埃及文明,然后是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从时间上看,巴比伦文明和埃及文明比较早,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相对晚一点。他们相隔多少时间呢,相隔一千年左右。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跨入文明的门槛是在四千多年前。巴比伦文明和埃及文明跨入文明的门槛是在五千多年。大家会问,非常著名的希腊文明为什么没有进入这个古文明的行列呢?希腊文明中有一个文明叫克里特文明,是在克里特岛上出现了这个文明。这个文明也非常早,但问题是,这个文明是巴比伦文明和埃及文明冲撞和融合的结果,他不是原生的文明。它是两种文明在海上相遇后,结合后产生的克里特文明。尽管这个文明灿烂辉煌,但是他不能进入到古文明的行列。古文明只有四大文明,我们中华文明是其中之一,这应该是全人类的共识。
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中华文明是古代文明中最早的文明。我们还不能这么讲,为什么呢?因为长期的考古实践证明,最早的文明应该是巴比伦文明。他们有非常多重大的发现,特别是在数学和天文学上的成果,他们成熟的时间之早让我们很惊叹。我八年前在伊拉克考察的时候,心里非常难过。那个时候伊拉克社会现状已经十分糟糕了,已经是全世界最糟糕的地方了。每当我坐车在巴格达街上走过的时候会发问:你们知道不知道,你们的祖先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创造文明的人,也是最早发明文字的人,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就是他们那里出现的,而且很成熟。现在,巴格达的小孩子要读小学都很困难,识字的人已经很少了。我们曾经在路上见到小孩,我们把带去的文具,比如两只圆珠笔,送给路边的小孩。但是我知道没用,他们不识字,没有读书。但是,当我想起他们的祖先是全人类最早创造文字的人,而今天的他们已经完全不会写字了,我当时心里非常难过。
在近代史上,当中华民族开始有世界眼光的时候,我们国内的一批大学者认为,我们中华文明是从巴比伦文明移植过来的。走的路线一条是从沙漠里边走过来的;另一条是从昆山走过来的,两派还有一段时间争论。后来这种中华文明外来说之所以被否定是因为大量考古学文化的出现,我们开始用考古研究的成果来证明,我们自己有原生的文明。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我们找到了很多证据,这些证据使得大家非常确切地认识到我们中华文明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一般认为,我们的文明不是最早,但让我们最骄傲的一点就是:这四大文明中只有一个文明始终没有中断过,那就是中华文明,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是四大文明之一,这也是全世界公认的。
文章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网址: http://www.cfxyxbzzs.cn/qikandaodu/2021/0512/624.html
上一篇:赤峰地区博物馆事业发展现状研究
下一篇:互联网背景下赤峰智慧农业的发展路径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投稿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版面费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论文发表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