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所谓农作制度,是指在特定区域地区、农场、农户内,以种植业生产为核心,加上相关的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和储藏,共同构成的综合性农业生产管理体系。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属于蒙东南辽吉西冀北半干旱喜温作物一熟区,主要的农作制类型为旱地粗放自给喜温作物一熟制、水浇地一熟制。60年来总体来看变化不大,但从具体内容和环节上则具有显著变化。
1 农作制发展历程与演变规律
1.1 资源环境特征
1.1.1 气候资源。按中国气候区划分类,赤峰地处中纬度,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季干旱多大风,夏季短促炎热、雨水集中,秋季短促、气温下降快、霜冻降临早,冬季漫长而寒冷。赤峰地区温度自东南和向西北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平均气温0~7℃,雨热同期,春季较干旱,夏季火热多雨,秋季短促,冬季寒冷而漫长。
1.1.2 农牧业资源。全市耕地面积1 022.56千hm2,种植品种除小麦、谷子、玉米等粮食作物外,还盛产杂豆、油葵、甜菜、烟叶、中药材等高价值经济作物。草原面积5 733.3千hm2,林地面积129.97万hm2,森林覆盖率31.88%。农物业资源较丰富。
1.2 农作制发展动态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1.2.1 动态特征。近几十年来,赤峰地区农业与农作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随着灌溉化肥的发展,改良型集约农作制比重增加;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逐步增加,农牧结合型农作制增多;少数地区出现了商品化现代集约型农作制。
1.2.2 主要影响因素。当前本区以粗放旱作传统小农农作制为主。降水少,主要为旱作,水浇地只占11.1%,半干旱是本区面临的最大威胁,生态脆弱,水蚀风蚀严重,是对农作制可持续性的最大挑战。耕作比较粗放,投入少,广种薄收,粮食产量低,物质周转慢,常呈负平衡状态,种植制度为一年一熟;农业产值中种植业已超过牧业产值,但农牧矛盾、农牧结合仍是本区农作制的主要课题。
1.3 阶段性特点
农业较粗放,投入水平较低,有效灌溉面积少,发展灌溉难度较大,仍将长期以自给性旱作为主。农业机械化水平也较低,基本上以人畜耕作为主,今后要改变靠天吃饭广种薄收原始自然农业的作法,长期坚持农田基本建设,科学增施化肥,以无机促有机,扩大物质循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作物生产力;继续推广发展旱农技术,如带状种植、旱地保墒耕作、塑料薄膜覆盖、以肥调水、适地适作等技术。另外,本地区水浇地少,应在有水源的地方积极加强中小型水利建设。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生产、经济、生态应协调与统一,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使自然资源得以永续利用,是本区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与战略。
1.4 作物布局变化
赤峰属于蒙东南辽吉西冀北半干旱喜温作物一熟农区,作物布局特点是谷类、甜菜、豆类比重大,薯类、油料作物、蔬菜、瓜类有一定分布。近年赤峰地区加强对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抓好基地建设、培育主导产业、积极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农作物布局进一步得到优化,种植结构日趋合理,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2 农作制类型及发展趋势
2.1 现有农作制类型及主导模式
赤峰地区主要的农作制类型为旱地粗放自给喜温作物一熟制、水浇地一熟制。本区年降水量450~600mm,属于半干旱中的易干旱地区。耕作较粗放,套作明显增多,但从绝对面积上讲,单作仍占多数。多实行不规则的作物换茬与连茬,本区土壤养分含量不高,适当的轮换对于合理使用土壤肥力并防止病虫害有积极作用。畜牧业则以农区舍饲畜牧业为主,农牧结合,放牧甚少。
2.2 发展趋势及主要任务
以现代农业逐步取代传统农业是赤峰地区农作制演进的主要趋势。要改变广种薄收原始农作的作法,利用当特有的自然、技术优势,建成新型产业基地。交通便利、距沿海较近的地区,可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如家禽、蔬菜、水果、种苗、花卉等,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山地区域可发展立体型多层次集约化的复合农业,着重发展林果产业;内陆地区可发展农业科技园和农业专业合作社,以农技推广和农业科研为依托,引进新品种、新设施,形成高产、高效、优质、生态的新型农业产业基地,促进农民增收。
农牧结合区要发展旱地覆膜玉米,解决玉米含水量高的问题,提高商品粮等级促进农牧结合。调整玉米品种结构,集中连片发展高淀粉、高油、高蛋白、高糖及鲜食等专用玉米生产。发展特色农业,重点建设以高粱、大麦为主的制酒原料基地,筱麦、豌豆、黑豆为主绿色食品基地,形成区域性支柱产业。
文章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网址: http://www.cfxyxbzzs.cn/qikandaodu/2020/0922/478.html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投稿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版面费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论文发表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