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丽霞的 《20 世纪以来满族古代文学文献整理》[18]以时间为顺序整理了已出版的清代满族作家的作品和作品集,为论文所需诗词的查找提供便利。张菊玲的《清代满族作家文学创作简论》[19]从社会背景等角度分析了各时期满族作品变化原因,文章提到了铁保的《塞上曲》《夜谭随录》等含有蒙古元素的作品。赵宗福的《论清代西部旅行诗歌及其民俗影响》[20]从民俗学角度分析了西部诗歌在记录当时人眼中的边疆景色和习俗所具有的史料价值,其中讲述了内蒙古西部景色荒凉,并对诗人做了分类以及整理。王佑夫的《清代满族文学理论批评述略(二)》[21]一文,以时间为顺序,按照清代初、中、晚依次整理了满族作家的作品,并论述了各时期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变化。多洛肯的《清代中期满族文学家族及其诗文创作初探》[22]论述了在文学发展高峰的清中期作家创作的基本特征,并按照家族将作家整理出来。马清福《东北文学史》[9]一书虽主要内容与描写东北的诗歌有关,但其叙述的方式与形式都可以运用到文章的正式写作中。张佳生的《清代满族文学论》[5]以满族入关开始记载了一系列作家文学,其中提到满族做出的维护民族统一的贡献,写出了满蒙关系发展史实,并且还提到岳端等有蒙古族描写作品的诗人。王子今在《“竹枝词”的文化意义》[23]中认为竹枝词是史料价值很高的作品,并叙述了它的起源和普及。梁颖珠的《论清代竹枝词的文学价值》[26]从雅俗观点、笔法等文学角度论述了竹枝词的文学价值。万志全的《情真意深心高洁—志锐〈廓轩竹枝词〉艺术风格探微》[33]从修辞手法、语言方面赏析了志锐的竹枝词的艺术价值。韩丽霞的《满族作家志锐〈廓轩竹枝词〉研究》[27]简介了志锐的一生,并将他所作的竹枝词分为风俗和风物,以此分析了作者的生命感和使命感。李国强的 《殉葬清建成悲歌是非善恶人评说—末代伊犁将军走锐的人生悲剧析评》[34]从志锐家道中落写到被委任伊犁将军,再到最后的殉葬清廷,以时间顺序对他的生平加以叙述和整理,对理解他眼中的蒙古景象提供帮助。王辉斌的《清代描写少数民族竹枝词述论》[28]中第三部分论述了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文学描写,其中提到蒙古族以及相应诗作的组诗结构特点。贠娟,李中耀的《清代西域竹枝词及兴盛原因考论》[29]整理了清代各时期竹枝词及出处,并对诗人做了简介,同时认为新奇、自体优越感让诗作量丰富,肯定了竹枝词在文学、历史、民俗方面的价值。叶晔的《竹枝词的名、实问题与中国风土诗歌演进》[30] 一文论述了竹枝词定义范围与“风土即竹枝”的生成与泛化。朱则杰的《清代竹枝词丛考——以〈中华竹枝词〉为中心》[32]认为近代对竹枝词的考察还是不完整的,将其与史料等联系起来以《中华竹枝词》[16]为例做了订正。李欣欣的《地域文化与满族作家志锐的〈廓轩竹枝词〉》[53]整理了诗中提到的蒙古风物及特殊地域景观,并从民俗学角度论述了有关蒙古的习俗。李仙芝的《从竹枝词看清代蒙古地区的地域风俗民情》[52]列举了创作过关于蒙古族内容竹枝词的清代满族作家,并以环境和民俗两个角度出发,整理了各时期描写蒙古地区的竹枝词。
《满族文学史第二卷》[1](后文简写为《满·二》)提到福临的《圣母皇太后万寿诗》[1],这是一首人物歌颂诗。朱则杰的《〈全清诗〉第一家—关于顺治皇帝的诗歌与机读》[49]也提到相关内容,诗歌主要对顺治帝生母歌功颂德,以介眉寿。《满·二》还提到纳兰性德的《题元世祖出猎图》[1] 歌颂了元世祖的英勇,并对满蒙均惯用的骑射做了描述,在关纪新的《满族书面文学流变》[7]一书中的第二章,写到了这首诗,大概内容是纳兰性德凭着对涉猎的场面的熟知追忆的前朝蒙古人狩猎壮举。《满族文学史第三卷》[2](后文简写为《满·三》)中提到达麟图的《恭祝圣母皇太后六旬万寿诗》[2],与前文福临所著万寿诗内容大意一致,都是歌颂人物类诗歌。和邦额的《夜谭随录》[15]卷八第五篇《庄斸松》[15]中,描写了萨满法事,而这个萨满由蒙古人来扮演,这一点在徐栋梁和胡笙悦的《论〈夜谭随录〉中的满族宗教文化与民俗文化》[55]就有提到。米彦青的《清代草原丝绸之路诗歌文学的特质》[31] 主要叙述丝绸之路的蒙古部分,并提到乾隆寻访热河时描写的蒙古佃户种田的场景。王若夏的《啸亭杂录军事史料探析》[46]中提到孝庄文皇后推荐图海为国出战的情形,记述了孝庄文皇后的语言。
蒙古草原上生长的花木类植物并不是很多,金桃树和巴济马茨茨格引起满族诗人志锐的注意,在《清代满族作家文学概论》[4]中记录了他的《金桃树》和《巴济马茨茨格》,写出了它们的外表以及作用。《满·二》提到岳端奉命出塞时由沿途景色写的《漠北二首》[1]《漠南》[1]以及《塞上五首》[1]均为景色描写。除此之外还有徐梦元的《塞外晓行》[1],用新奇的联想手法描绘了塞外之境。《满·三》中提到济哈纳的《秋塞》[2],诗中描写塞外萧条景色。奎林任定边将军时写有《塞上》[2]一诗,写了边疆苍茫之景。斌良诗集中的《商都杂兴》[2]六首,描述了蒙古地区的风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宝鋆奉命出使三音诺彦部时写的《奉使三音诺彦纪程度草》[2]和《塞上吟》[2]一卷,记述了所见景色以及感受。宝廷的《塞下曲》[2]写出了他所认为的边疆景色,《喝火令》[2] 除了凄冷景色外还写了他眼中的边塞征人的景况。多洛肯和路凤华的《清代八旗进士群体文学创作活动叙略》[24] 中多次提到宝鋆与其所作和蒙古有关的诗词。丘良任的《简析少数民族竹枝词》[25] 肯定了竹枝词价值并在文章首段写了志锐、升寅创作竹枝词的缘由以及部分内容。王文华的《和邦额及其〈夜谭随录〉研究》[50]提到过《夜谭随录》的《人同》一文,并指出在原文中有对蒙古喀尔喀部风光的描写,并指出这跟作者游历经验甚广有关,这一点也在李陶等人合著的《中国少数民族古代近代作家文学概论》[8]中也有阐述,第四章第二节写到他的游历生活以及作品在民俗、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在《满·二》第三章提到玄烨所写的《瀚海》[1],是他亲征噶尔丹时描写的边塞景色,体现不避艰苦只为息兵的目的,武原的《康熙皇帝的军旅诗简论》[35]就提到了《瀚海》,并从当时的背景分析了诗人希望和平的心境,史礼心的《纪实抒怀气象高浑—读清圣祖康熙诗》[36]中同样提到了这首诗,并且花了大篇幅对《瀚海》的每一联做了介绍,称其为上乘之作。《满·二》第七章写到的《己酉夏南甸大阅》[1]是奉命西征时作的鼓舞士气的诗篇,其中包含了诗人对蒙古景色荒凉的印象和不怕军旅枯燥无味的勇气。同时也有德龄的《塞上杂兴》[1]与僖同格的《出塞》[1]诉说边疆凄冷的环境,尽显阴苦之情。玉衡阁的《喜闻傅阁峰尚书谕降归自塞外》[1]和《闻西师振旅寄宁远大将军》[1]。阿克敦几乎一生都在行军打仗中度过,著有《塞外集》[1],他并未掩饰塞外之苦,但也没有因此伤感而是产生了积极的心态。《满·三》中提到乾隆所写的《伊犁将军奏土尔扈特汗渥巴锡率全部归顺诗以志事》[2],土尔扈特是蒙古的一个部落,受准噶尔部影响一直未回归,后打破重重阻碍回归祖国,这首诗即是历史见证,同时描述了土尔扈特部的地理位置等信息。
《夜谭随录》[15]卷八第五篇《庄斸松》[15]提到蒙古法师做萨满法事,满蒙两民族均相信萨满,无法准确分辨到底由谁先起,所以在满族做法事时也会请蒙古族人来担任萨满的角色,同时小说原文还有不少对法师服饰的描写。
早期创客教育实践多为教师的自发探索,如浙江温州中学、北京景山中学的实践,美国维尼亚地区高中的创客教育实践等[4]。随着中国青少年创客教育M35联盟的成立,国内创客教育实践迈入有组织的全面探索阶段[5]。本研究通过在知网对核心期刊的创客教育文献进行检索,再通过分析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了解国内创客教育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揭示创客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期能够对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刘璐琳的《民族史清史研究的新成果——〈清代民族关系史〉读后》[42]论述了《清代民族关系史》[42]一书优缺点,同时提到了相关部分满蒙交往的历史事实,正是这样的历史原因,让两个民族产生了交往,从而存在大量满族作家描写蒙古的相关作品。杜家骥的《清初满蒙关系的建立对清代历史的重大影响》[43]从历史的角度以时间的顺序,论述了各时期清对蒙的一系列政策所起到的巩固统治的作用。卢明辉的著作《清代蒙古史》[10]开篇第一章就讲述了满蒙联盟变化过程,在第二章他还整理了在赴蒙古驻守的政策下曾被派遣的官员,此书内容对理解作品产生的原因有很大帮助。余梓东的《论清代民族关系格局的形成与发展》[44]中论述了努尔哈赤对蒙古采取的盟誓、厚赏、军事援助等来加强友好和平交往的政策。余文兵的《清代民族政策法制化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47]论述了清代对民族交往之间所做的如统一法制等制度,文中大多以蒙古做例,也可从侧面看出当时两民族关系密切。
国外对清代满族作家对蒙古族的描写研究比较少,大多要从史料中找内容。学者田山茂是日本有影响的蒙古史学者之一,在派缝驻屯海拉尔时向当地人学习了蒙古语,这为他研究蒙古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由田山茂所著,潘世宪翻译的《清代蒙古社会制度》[11]一书中对清代蒙古的各项制度做了叙述,从而对理解满蒙文化交流原因与渠道有一定的帮助。由魏斐德所著孙卫国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明清史研究》[56]第四部分介绍了中国一些著名的明清史著作。日本学者前野直彬所著的《中国文学史》[57] 第八章分节整理了清时期的诗文、 小说、戏曲、词。内藤湖南所著林晓光所译的《东洋文化史研究》中列出了一些满族史料作品,有助于理解当时文学生活氛围。
可见到李光北,青瓷只说了一句:“光北啊,我对不起你!”便泣不成声,她那好多话噎在喉咙里却怎么也说不出来。
在个人层面,主要包括了作者自身的征战经历,被派到边疆驻守或者个人游历经验,几乎包括了全部的个人方面的原因,例如和邦额的《人同》《来存》两篇文章,都因为作者自身有游历经历才能在笔下描述蒙古景色或生活,此部分前文有提到在这里就不加以重复,关于他的游历生活在关纪新的《满族小说与中华文化》[6]中写到他长期随祖父转勤国内各地,为日后书写天南海北的奇闻怪事打下了基础。金峰的《清代蒙古台站的管理机构》[48]主要讲述了清对边疆蒙古所实施的管理方法,有了这一制度才会有大量的满族官员过去蒙古驻守,空闲时以诗寄情,作为珍贵的文学作品和史料留存下来。
实践教学是引导学生从理论知识向工程实践能力转化的重要环节[5],学生需要通过此环节验证自身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是否存在偏差,从实践中找到问题,再对理论知识反刍,加深理解。另外,实践环节旨在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6]。
如果知道高压下的剪切模量,每个压力点的差应力可以由公式(4)得出.对于多晶样品,高压下的剪切模量G可以由以下公式[20]得出:
在此处就不得不提到清朝的两个国家政策,它们促成了两个民族间的往来,这两个政策分别是满蒙联盟和满蒙联姻。刘付靖《论清朝与蒙古族政教上层的政治关系》[37]论述了清朝利用蒙古宗教来削弱蒙古贵族统治的史实。肖锐的《浅论清朝的满蒙联姻政策》[38]文章中主要论述了满蒙联姻政策特点及影响力度。姚德健的 《清朝初年的满蒙联姻研究》[39] 论述了清初联姻起到巩固民族交往的特点。杜家骥的《清朝的满蒙联姻》[40]一文阐述了联姻给清朝廷管理边疆以及民族融合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吴吉远的《清代外藩爵位制度与满蒙政治联盟》[41]阐述了为了巩固统治,清朝廷对蒙古所做的削藩等政策,为多民族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清代满族作家文学概论》[4]写到志锐的《蒙古婚嫁》[4],提到了蒙古封建制度中,嫁给王公的女子若三年未育则可能被轰出,女子不论贫富地位都极低,同时还提到《内扎萨克妆束》[4]《外扎萨克妆束》[4],描写了内外扎萨克妇女独特的妆束。《满·三》提到《蒙古台站竹枝词二十六首》[2]之二十五记录了蒙古人即使是归为贝勒在死后也用火葬而不立坟的习俗。
《清代满族作家文学概论》[4]中志锐的《奶茶》[4]《蒙古求食》[4]《粪薪》[4] 详细讲述了蒙古族一些饮食习俗,如喜食牛羊肉,故需要喝茶去油腻,并写出了蒙古奶茶的制作方法。《满·三》提到崇实的《蒙古台站竹枝词二十一》[2] 记述了蒙古喜食半生不熟羊肉的习惯。赵斯琴的《儿女英雄传满族民俗研究》[54]中提到蒙古族喜食的奶茶和他们的茶文化。李永泉的《儿女英雄传作者文康生年考》[45] 论述了文康生平游历经验,为理解他作品中蒙古族的部分提供了帮助。
张菊玲在《清代满族作家文学概论》[4]一书第十二章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中,提到满族作家志锐任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时,写的有关蒙古习俗的竹枝词一百首,名为《廓轩竹枝词》[4],如《驾竿车》[4]提到了至今还可以见到的勒勒车,《蒙古包》[4] 描写了他眼中的蒙古包的形状以及质地,在《套马》[4]中提到蒙古族出行必备的马匹及套马方式。《满·三》中提到宝鋆写的《塞上吟》[2],主要内容是《竹枝词三十韵》[2],记录了些许蒙古习俗,如提到蒙古有烧牛粪取暖的习惯。崇实的《蒙古台站竹枝词二十一》[2]提到住蒙古包的习惯。《满族文学史第四卷》[3]也提到过志锐的竹枝词,但并未详述,仅简单介绍乌里雅苏台地理位置以及诗作大概内容。《夜谭随录》[15]的《来存》 一文中描写了蒙古商贸情况,这在梁慧的《夜谭随录研究》[51]中有提到,并且在文中还写出因作者曾游历过许多地方,故对此有些许了解并加进了自己的作品中。
据上述内容,尝试对清代满族作家对蒙古族的描写研究做出更进一步较为系统、综合的研究。本文所提到的内容整理工作意义及价值,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叙述:
首先,梳理清代满族文学中对蒙古族描写的文学作品。对清代满族文学中蒙古族的描写研究可以丰富此本部分知识储备,由于在此之前的研究比较散乱,没有一个系统的框架来归纳各满族文学对蒙古族描写的种类,故此论文的撰写可以弥补此方向的不足。
这并非痴人妄语,也不是危言耸听。历代许多研易者提出,《易经》64卦排序可能存在问题。他们大多只是怀疑有问题,但苦于摸不清存在问题的原因,找不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更提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悲观者竟然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于未来“出土考古的发现”。现代有的研究者认为自己的研究成果解决了《易经》64卦序存在的问题,揭示了64卦序排序的奥密,但这也许是《易经》研究历史长河史中激起的一朵浪花!
其次,分析并说明满族文学中存在大量有关描写蒙古族作品的原因。作为拥有过政权并且关系十分紧密的两个少数民族,从各个角度入手探究民族间的关系是有必要的,为维护民族团结,友好沟通民族关系做了铺垫。那么文学作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不得不提了。论文将清时期各满族作家的文学作品内容罗列并分析,从宏观和微观入手,致力于从每一个小类来阐述为何当时满族作家眼中的蒙古是如此样貌。
最后,加强满蒙民族文化交流。满族文化和蒙古族文化各有优点,在此时期社会背景下生活的各满族作家,不管是衣食住行,多多少少会受到蒙古族文化的影响,那么这种影响是否通过作品表现出来,以什么方式表现出来,这是论文的研究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1〕赵志辉,等.满族文学史第二卷[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2.
〔2〕马清福,等.满族文学史第三卷[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2.
〔3〕邓伟,等.满族文学史第四卷[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2.
〔4〕张菊玲.清代满族作家文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
〔5〕张佳生.清代满族文学论[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
〔6〕关纪新.满族小说与中华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7〕关纪新.满族书面文学流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8〕李陶,等.中国少数民族古代近代作家文学概论[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
〔9〕马清福.东北文学史[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
〔10〕卢明辉.清代蒙古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11〕(日)田山茂著,潘世宪译.清代蒙古社会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2〕内藤湖南著,林晓光译.东洋文化史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13〕(清)文康.儿女英雄传[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
〔14〕(清)昭梿,何英芳校.啸亭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5〕(清)和邦额.夜谭随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6〕雷梦水,等.中华竹枝词[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
〔17〕蔡志纯,等.蒙古族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8〕韩丽霞.20 世纪以来满族古代文学文献整理[J].满族研究,2018,(01):89-95.
〔19〕张菊玲.清代满族作家文学创作简论[J].天津师大学报,1983,(04):57-63.
〔20〕赵宗福.论清代西部旅行诗歌及其民俗影响[J].2000,(04):73-81.
〔21〕王佑夫.清代满族文学理论批评述略(二)[J].昌吉学院学报,2003,(01):1-7.
〔22〕多洛肯.清代中期满族文学家族及其诗文创作初探[J].西北西大学报,2014,(06):50-56.
〔23〕王子今.“竹枝词”的文化意义[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02):5-12.
〔24〕多洛肯,路凤华.清代八旗进士群体文学创作活动叙略[J].民族文学研究,2019,(04):126-139.
〔25〕丘良任.简析少数民族竹枝词[J].贵州社会科学,1992,(04):40-45.
〔26〕梁颖珠.论清代竹枝词的文学价值[J].广西大学学报,2014,(01):98-103.
〔27〕韩丽霞.满族作家志锐《廓轩竹枝词》研究[J].满族研究,2010,(01):84-91.
〔28〕王辉斌.清代描写少数民族竹枝词述论[J].南都学坛,2012,(03):48-56.
〔29〕贠娟,李中耀.清代西域竹枝词及兴盛原因考论[J]新疆大学学报,2019,(04):109-115.
〔30〕叶晔.竹枝词的名、实问题与中国风土诗歌演进[J].中国社会科学,2014,(11):144-208.
〔31〕米彦青.清代草原丝绸之路诗歌文学的特质[J].民族文学研究,2017,(05):87-100.
〔32〕朱则杰.清代竹枝词丛考—以《中华竹枝词》为中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03):63-66.
〔33〕万志全.情真意深心高洁—志锐《廓轩竹枝词》艺术风格探微[J].名作欣赏,2011,(08):42-44.
〔34〕李国强.殉葬清建成悲歌是非善恶人评说—末代伊犁将军走锐的人生悲剧析评[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2002,(02):76-78.
〔35〕武原.康熙皇帝的军旅诗简论[J].宝鸡师范学报,1993,(02):47-50.
〔36〕史礼心.纪实抒怀气象高浑—读清圣祖康熙诗[J].民族文学研究,1992,(03):33-37.
〔37〕刘付靖.论清朝与蒙古族政教上层的政治关系[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93,(03):40-46.
〔38〕肖锐.浅论清朝的满蒙联姻政策[J].满族研究,2010,(01):34-42.
〔39〕姚德健.清朝初年的满蒙联姻研究[J].忻师范学院学报,2017,(01):58-63.
〔40〕杜家骥.清朝的满蒙联姻[J].历史教学,2001,(06):15-18.
〔41〕吴吉远.清代外藩爵位制度与满蒙政治联盟[J].紫禁城,1996,(04):29-31.
〔42〕刘璐琳.民族史清史研究的新成果—《清代民族关系史》读后[J].清史研究,1992,(03):114-115.
〔43〕杜家骥.清初满蒙关系的建立对清代历史的重大影响[J].满学丛论第四辑,2014,(06):30-43.
〔44〕余梓东.论清代民族关系格局的形成与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06):60-67.
〔45〕李永泉.《儿女英雄传》作者文康生年考[J].文艺评论,2014,(10):126-127.
〔46〕王若夏.啸亭杂录军事史料探析[J].传承,2016,(11):140-142.
〔47〕余文兵.清代民族政策法制化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02):109-114.
〔48〕金峰.清代蒙古台站的管理机构[J].中国蒙古史学会会议论文集,1979,(08):549-567.
〔49〕朱则杰.《全清诗》第一家—关于顺治皇帝的诗歌与机读[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05):8-10.
〔50〕王文华.和邦额及其《夜谭随录》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
〔51〕梁慧.《夜谭随录》研究[D].暨南大学,2008.
〔52〕李仙芝.从竹枝词看清代蒙古地区的地域风俗民情[D].内蒙古大学,2016.
〔53〕李欣欣.地域文化与满族作家志锐的《廓轩竹枝词》[D].内蒙古大学,2011.
〔54〕赵斯琴.儿女英雄传满族民俗研究[D].南昌大学,2013.
〔55〕徐栋梁,胡笙悦.论《夜谭随录》中的满族宗教文化与民俗文化[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04):30-33.
〔56〕魏斐德编,孙卫国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明清史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57〕前野直彬编,骆玉明,贺圣遂等译.中国文学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Literature Review of Mongolian Description in Manchu Literature in Qing Dynasty
文章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网址: http://www.cfxyxbzzs.cn/qikandaodu/2020/0514/327.html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投稿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版面费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论文发表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